(来源:“中小学老师教参”微信公众号)大单元教学对接“真实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中,教师最关心哪些问题呢?一起来看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的回答。
一、关于学历案
Q:学历案是学生学习经历的方案,是学生何以学会的方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学生手边有一份学历案,上面有着学生活动的预设,学生是否会因为看到预设而阻碍了自己的思维?该如何避免学历案抢占学生的思维空间?
崔允漷:学历案的预设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从预设过程的角度来看,如果设置一些开放的题,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预设结果的角度来看,“殊途同归”,目标一样,路线也可能不一样。好比从上海到苏州,可选择的路线太多了。教学的过程,也完全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资源以及老师的不同优势来设计。
预设不等于控制学生的思维,学历案是提供学习的目的地和支架,学生思维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开放的、创新的、批判性的,都可以容纳进来。
二、关于大单元的大问题、大任务、大观念
Q:大单元的大问题、大任务和大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还是相辅相成的呢?大单元中的大问题、大任务和大观念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理解为:通过发现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设计单元的一个大任务,并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镶嵌于各课时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合运用知识,将其内化,最终转化为大观念?
崔允漷:关于这个问题,想跟大家分享几点。
第一,一个大单元必须要结构化,必须要有骨架,也就是组织者。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们家住在单元楼里的第三单元,把单元楼结构化的就是电梯。有了电梯,才能把多层楼串在一起,才能住人,电梯就是“组织者”。
大单元同理。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组织者,这个组织者可以是大问题,可以是大任务,也可以是大观念,可以三选一,而不是一个单元中大任务、大观念、大问题都要有。可以通过问题链把单元结构化,可以通过任务串(任务1、任务2......)把单元结构化,也可以通过观念层(大观念、中观念、小观念)把单元结构化。
第二,大问题下的子问题,是递进关系还是并列关系,要视情况而定。大任务分解出的子任务,可以是并列的,可以是串联的,也可以是串并列组合的。大观念一定要形成观念层,才能促进观念的养成,否则很容易变成一种灌输。
第三,到底是使用大任务、大问题,还是大观念,重点要看单元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果单元的主要目标指向语言应用的能力,就可以用大任务,比如创设一个让学生到餐厅里点菜的情境。如果单元的主要目标指向文化意识的培养,就可以用大观念,把文化意识用明确的观念来表达,大观念分成几个小观念来组织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三者可以两两搭配使用,不会那么死板。但在设计的时候,一定是有主有次,根据单元的主要目标,明确主要是大任务、大问题还是大观念。
三、关于真实情境
Q:《新课标》后,不少新概念也应运而生,大单元教学、情景化教学等等,在日常观赛观课中,也看到不少教学设计和学历案是有设置一定情境的,但是有些情境真是生搬硬套,想请问崔教授,情景设置在目前的教学中是否必要?如何更自然地设置教学情境?
崔允漷:这是很多语文老师都会提到的问题,关于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
首先,老师们要明确,现在中高考都在强调情境化,所以,情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得”的问题。
其次,新课程、新课标所要求的核心素养,就是强调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老师的教学,也必须依据新课标,落实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老师们必须要想明白这个问题。
我所理解的真实情境,其一,“真实”针对的是学生,是学生所遇到的语言运用的情境。“林黛玉入贾府”是林黛玉的真实情境,不是学生的真实情境。其二,真实情境主要强调真实任务。一定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在某种情境下做某件事,不是贾宝玉/鲁迅运用语言文字做某件事。不要把文本的情境当作真实情境。
贾宝玉、林黛玉面临的情境不需要老师去创设,老师要创设的是学生真实面对的情境。经常有老师会布置一个任务——推荐一本书。情境在哪里?情境是时间、空间、人等的组合,人与环境的互动才是情境。老师们可以说,现在班里要搞一个读书会,每个人都要推荐一本书,再设置好推荐的时间(5分钟还是10分钟)、推荐的形式(直接讲还是做PPT)等等,才是一个情境。这是需要老师去创设的。
真实任务和情境是二合一的。真实任务如果没有情境,就是训练。比如,让学生回家把每个字抄5遍,是训练,但抄5遍之后,再教一教爸爸妈妈怎么写字,就是真实情境。
四、关于学历案、学习支架
Q:数学学科设计大单元学历案时,应该设计怎样的学习支架来达成“异学习”?这个度如何把握?
崔允漷:能把“异学习”这个很先进的理念反映到自己的工作中,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了。通过大单元学历案达成“异学习”,重点不在于设计,在于使用的时候如何达成。老师在把学历案发给学生时,就产生了“异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速度、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另外,原来老师上课要讲25-30分钟,但是有了学历案之后,老师只讲15-20分钟,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个别指导。这时,异学习也就发生了。
如果想在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异学习”,最主要的就是作业分层这一点,把作业分成巩固类、检测类、提高类三大类。可以让学优生学完前面的内容后,多花时间去做提高类的作业,学困生可以跟着大部队慢慢来,把巩固类和检测类的作业做完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是否做提高类。
五、关于评价任务
Q:教句法规范中:成就......(表现),这一点如何测量呢?比如有个案例说的是,“通过......理解......从而‘坚信党的领导是必然’。”如何测量这里的“坚信”?在续写目标的时候,是否可以这样去表述?如果可以,应该怎样设定评价任务,让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是可测量的?如果不可以,应该怎样修改用词,把评价写得更规范?
崔允漷:一个目标对应一个目的地。过程和结果相对好评,有了对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后面的表现就可以推论。每个目的地要综合权衡能评到什么程度。目标本来就是预设的、理想的,是“求乎其上”,测评是“得乎其中”。是不是坚信党的领导,就可以测前面的过程、结果,再进行推论。
目标是预设的学习结果,有理想成分,测评是测实际的结果。要把能测的东西尽最大努力测好。比如目标是上到海拔6000米的地方,但我的身体状况实际只能上到5000米,那就要把这5000米测得靠谱,测得科学,这才是关键问题。
六、关于素养评价
Q:开学初是否就应该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大单元设计?每个单元侧重素养侧面是否有不同,每个素养水平要进行梯度设计吗,具体怎么细分和实施?教学评价如何嵌入到教学活动中,谁来评,怎么操作?实施过程中如果达成目标的学生未达到2/3,是调整目标、降低难度,还是弥补、增加课时?
崔允漷:这些问题提得非常好,很多老师也对此很困惑。我不一个个来回答,但是想表明几层意思。
第一层,单元前面是学期,要以学期为单位,依据课标、教材对本学期的大单元设计做好规划,这叫学科规划。一个学校的学科规划就是把每个学期的课程规划好,规划的结果叫做学期课程纲要。学期课程纲要就已经明确了到底有几个单元。
第二层,素养水平的梯度设计,老师做不了。老师要做的是依据课标,分析教材,研究学情,把学业质量进一步明确。比如物理有四个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如果对应写四条目标,老师要明确每条下面怎么写。
第三层,评价任务就是课堂中使用的评价工具或者评价手段,把它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学评一体化。谁来评的问题,主要考虑谁有能力评,学生评不了的必须老师自己评,如果把标准给到学生,学生就可以互评,老师自然可以不用评了。操作时只要把评分规则设计好,都是可行的。可以学生间互评,也可以小组间互评,具体要视情况而定,不是只有一种模式。
第四层,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基本都是带着2/3的学生达成目标的预设,达成了就往下教新的内容,达不成就回过头来把重难点再理一理,即所谓的补充教学。由于课外没有多少时间可用,所以补充教学还是要想方设法在课内解决。比如根据学历案,每堂课都可以抽10分钟的时间解决学困生的问题。至于怎么知道有没有2/3的学生达成目标,有经验的老师基本上课上到第三周,就能知道第几排第几个座位的学生是学困生、学优生还是中等生。
所以老师在课堂下达评价任务的时候,其实都是抽样评价。如果一堂课只让学优生来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更多是在“表演”。
七、关于学后反思
Q:通过学习,发现大单元学历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让反思成为学习方案的环节,它使我的观念产生了改变,不仅教师在每节课后需要反思,学生在每节课后也需要进行反思。这一点也是我之前的课堂教学中欠缺的。我的困惑: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实现知识技能到素养的转变?
崔允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下去的是课文,留下的是素养。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老师的反思,不太重视学生的反思,以为“教下去”就“留下来”了。这背后是把教学当做倒水,“倒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一个错误的隐喻。如果教学这么简单,老师们也不用这么辛苦了。“育人”的达成,一定要经过学习者自己的反思。
不仅学历案要关注反思,所有教学都要重视反思。而且反思是要教的。
第一,老师要设计好反思路径和反思支架;
第二,要重视课内的反思交流;
第三,反思的结果达到“三阶六级”,三个台阶,六级水平,第一个台阶是“复述”,把学会的东西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一遍,第二个台阶是“关联”,把新学的东西和过去的知识进行关联,和生活进行关联,第三个台阶是“转化”,知识转化为情感,比如同情心、责任感,不转化不升华,教下去的就还只是课文。
八、关于真实情境
Q:学历案的设计是不是也可以跨单元、跨学科进行?比如一单元中的某个内容不符合本“单元”的学历案设计的大问题,是不是可以剔除?另外一单元或者学科的内容符合这个“单元”大问题,那是不是也可以纳入这个学历案的设计?
崔允漷:这个问题如果结合案例可能会回答得更清楚,但我还是尽量表达几个意思。第一,凡是学习,都需要有学历案,因为学历案就是助学支架,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第二,关于你说的单元中的某个内容不符合本单元的大问题,我的理解是,比如一个单元里一共有四篇课文,三篇是现代文,一篇是文言文,还有后面的习作,习作和三篇现代文比较容易结构化,文言文不太好结构化,那就把三篇现代文和习作放在一起进行大单元设计,把这篇文言文单独拎出来教,也是可以的。
九、关于新课标适应
Q:纵观新课标,其实对于老师的挑战还是很大,对老师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现下,老师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努力,才能很快很好地适应新课标,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
崔允漷:对于这个问题,我能给出的都是老建议。
第一,如果老师都不改变、不发展、不进步,用昨天的知识去教今天的孩子,让他们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怎么对得起自己这份工作?所以,不管有没有推进新课程,老师都一直要在专业发展的路上。
第二,每一次课程改革,势必都有新理念、新要求,因为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对教育的新要求。
第三,面对新课标、新课程,老师要摆正心态,把新课改当成一个自我新生的机会,可以有新的平台、新的交流,可以做新的课题、写新的论文,这些都是一种发展机会。
在老师的立场上,一方面要好好学习,另一方面,虽然有新课标,但是育人和生产电脑这种工作不一样,它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所以老师们可以量力而行,在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尽可能把学生教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