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贝壳网 > 资讯 > > 正文

基于核心概念的语文大单元教学如何设计?
时间:2022-09-19 14:50:29-3245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微信公众平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给一线教师带来不小的挑战。它不仅涉及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变化,更关涉教师教学模式的变革。任务群是以中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为基础、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而设计的。深刻领悟“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的依据及初衷,实施基于核心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落实任务群教学,对于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尤为关键。

基于核心概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其核心在于教师改变以往单篇散章、大量讲授分析的教学模式,转向基于核心概念的单元任务群驱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就这一问题,本文尝试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小说专题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上做一点探索和思考。

贯通大单元,追求结构化的学习任务设计,教学从分散走向整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主题是“观察与批判”,由《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五篇小说组成。就揭示社会人生真相、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而言,小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体裁。编者在编定本单元主题和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了主题与体裁、课文与课文间的贯通,以及小说知识的结构化。这就要求教学走向“大单元贯通”:一是基于核心素养,在单元主题下统整学习内容,打破不同课文间的壁垒,以小说学习的整体性和结构化制定本单元学习的整体目标,设计学习任务群,强调知识的贯通梳理;二是在整合过程中突出重点,紧抓小说叙事内在机理的探究,灵活处理不同篇目。

基于以上两点考量,笔者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观察与批判”具象化,以“掌握小说知识,学习批判艺术”为本单元的贯通主题,确立“情节与主题”“人物与环境”“叙事与创作”三个教学课段,共设8课时,课时间前后关联,统整在单元主题下,以此实现本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序列化和结构化。

“情节与主题”课段(2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勾勒人物命运曲线图;2.分析作者对主人公命运设计的意图,理解小说批判现实的主题。

课段学习任务安排:活动1.绘制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成名、格里高尔5人的命运曲线图,关注影响人物命运(心理)走向的关键情节、突发事件及其作用;活动2.梳理5篇小说不同的时代背景,挖掘5人命运轨迹中看似巧合的情节中的现实逻辑线条,分析作者如此设计主人公命运的意图。

“人物与环境”课段(3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2.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把握人物遭遇的社会根源;3.把握小说次要人物的作用。

课段学习任务安排:活动1.五位主人公都是“活生生的这一个”,请概括其性格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人写2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活动2.梳理5篇小说的次要人物,分析次要人物在构成主要人物生存于其间的社会环境上的作用;活动3.梳理、探究5篇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叙事与创作”课段(3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1.梳理5篇小说的叙事视角,分析小说中“我”的叙事作用;2.理解小说叙事技巧,感受其内在肌理;3.模仿相关的叙事知识,以“一条信息”为题,创作一个复杂故事,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判断。

课段学习任务安排:活动1.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单元叙事技巧的基本知识;活动2.梳理本单元作品所用的叙述人称和视角,以及不同小说中“我”的叙事作用,选其一尝试切换视角进行“故事新编”;活动3.读写融通,故事新编,依据本单元所学叙事技巧和视角的有关知识,完成题为“一条信息”的故事创作。

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追求实践性的学习任务设计,教学从问答走向多方合作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主要落实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和“语言实践活动”上,这就意味着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必须依托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在形成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与任务设计思路后,能否创设一个真实、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情境,决定着学习任务是否能真实、高效地展开。小说教学的真实情境创设,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小说的真实需要。目前小说教学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困境:一是教师处理人物和主题时容易走向有标准答案的僵化模式,距离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目标越来越远;二是课堂多基于教师的语感和积累进行,缺少文学理论的介入,学生缺乏小说阅读的程序性知识,从而很难进行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和课外的迁移运用。要突破这两点,教学情境的创设就要指向“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主动统整、构建小说知识体系,在用中学、学中用”。鉴于此,笔者将本单元的学习放置在了“小组合作,编订《班级小说阅读报》系列刊物,并完成刊印、宣传答疑工作”这一情境中。《班级小说阅读报》系列下设三个周刊,相对独立又逐层递进,在编订系列刊物的过程中实现小说教学的整体性、序列化和结构化。

“情节与主题”课段(2课时)。

情境:小组合作,完成第一期《小说情节勾勒周刊》。

重点:通读作品,梳理情节,审美感性体验,归纳概括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具体任务落实:1.完成5篇小说故事情节变化的曲线图;2.在“突发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情节就是人物的性格演进史”“小说荒诞情节的合理性”3个议题中自选一个展开讨论研究,完成研究成果汇总。

“人物与环境”课段(3课时)。

情境:小组合作,完成第二期《小说人物与环境赏读周刊》。

重点:阅读细化,小说艺术魅力,筛选、比较和分析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具体任务落实:1.从人物刻画的角度,选择1—2个人物,摘录其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并对其语言描写进行批注阅读,形成读书笔记;2.梳理5篇小说的次要人物,就“小说次要人物对小说表达主题的作用”完成小组研究报告;3.梳理5篇小说不同的时代背景,比较主人公所处社会环境的异同,选一人,讨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形成阅读笔记。

“叙事与创作”课段(3课时)。

情境:个性改编、创作,完成第三期《改编新创周刊》。

重点:读写结合,课内外融通,审美品位,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具体任务落实:1.本单元小说叙事技巧、视角知识的思维导图;2.尝试切换视角进行“故事新编”,完成改编;3.新作创作:完成题为“一条信息”的故事创作。

全过程评价,追求学习与生活融通的学习任务设计,教学从应试走向提升素养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这在本质上要求评价完整地反映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的学习表现,准确地体现学生在实现个性化需求方面的语文素养发展。传统的评价以抽象的知识记忆为内容,以终结性评价为结果,以纸笔测试为主要形式,已经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单元的学习评价设计指向“评价为学生学习服务”这一理念,以“小组间每期周刊的征稿、宣讲、交流、评比”为总领,下设三个板块的内容——

一是研究报告的答辩、修改、评选。小组就每个课段的研究主题进行开题、答辩、结题,师生共同参与评选,择优刊印。

二是读书笔记评选。小组内、各组间交流读书笔记,彼此修改,师生共同开发评价量表,评选并择优刊印。

三是班级读者见面会。小组推选优秀创作,就作品的情节设计、人物塑造、视角安排等展开问答讨论。

评价贯穿在单元的课段学习中,伴随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活动的“引航者”。各类评价活动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引导其从小说思想意义、艺术手法、创作风格等角度逐步推进学习,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在阅读、思考、观察、写作的融合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