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贝壳网 > 资讯 > 贝壳动态 > 正文

干货 | 四位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解读新课标热点、亮点与难点
时间:2022-05-19 17:31:54-3192

(来源:教研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于近期颁布,这是课程人共同的光荣与梦想!本文摘选几篇《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撰写的文章,分享他们三年来的感悟。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韩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师大教授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课程标准必须在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过程中,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予以回应和体现。因此,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关键作用。基于这一原则,新标准展现出以下新特点。

1. 落实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理念、思路和要求

新标准整合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标准,并按照学段要求进行一体化设计。课程内容选取更加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着力确立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与法治基础,增加反映文化传承创新、最新社会发展要求、国内外重大时政事件,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各类内容。

2. 凝练了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既突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征,又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保持衔接与一体化,同时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到了可以落地即与学习内容直接关联的目标,从而能够围绕核心素养重组课程内容。

3. 实现了课程目标的综合性表述与分学段阐述的有机统一

新标准在描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时采用了一些具有统摄性的大概念。这些目标是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转化和落实,是对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性表述,整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是对2011年版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传承与超越。

4. 强调内容的综合性和生活实践性

新标准在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施、考试与评价等方面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强化本课程与实际社会和生活的关联性、实践性。为此,我们设计了基于素养培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性的主题学习。新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也是以核心素养及其学段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日常品行表现,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进行整体刻画,实现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融合。

重新设计课堂

陆志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课程改革20年来,中小学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碎片化的知识训练、支离破碎的文本分析、写作知识主导的套路化作文练习还是屡见不鲜。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和思路,这样的状况可望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也就是,突出学科育人的思想,从知识本位切实转变到素养本位上来,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改变按照单节课时和碎片化内容组织课堂教学的做法,在学习任务群视野下,按照单元重新设计课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学习单元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每个学习任务群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进行规划和具体安排。新标准除了对教材进行这样的规划和安排之外,也给予了一线教师自主设计的空间。比如,在课程内容中有机融入地方学习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删调改,从实际出发安排跨学科学习等等。

按照这样的学习单元设计课堂,需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习为主线,以生活为基础”的原则,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设计连贯的有逻辑的语文实践活动,再把这些活动落实到每节课中。每节课都是单元学习活动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每节课也都体现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思想。课堂不再是紧紧盯着几个知识点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那样的闭环。

学科育人价值与学科实践活动:学科课程新标准的两个亮点

余文森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

所谓“新标准”即以核心素养为纲新修订的标准,它既以三维目标的课标为基础,又区别于三维目标的课标。也可以说,我们的课标已经完成了由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升级与转型。那么核心素养的新课标究竟新在哪里?笔者基于三年来参加修订的体会,感觉有两个关键词是认识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重要的抓手和支点,即“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科实践活动”。

学科育人价值包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跨学科的共性育人价值,它是“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在学科领域的反映。核心素养就是为我们所要培养的人“画像”,实际上就是“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的具体化。

新课标不仅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为学科知识内容定标准,这个标准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也要从核心素养的视角为学科育人活动定标准,这个标准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怎么教、怎么学,新课标的答案是“实践”!学科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路径,为此各学科的新课标在“教学提示”和“教学建议”中都提出了大量的实践性活动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中进行学习,把认知与行动、理论与实践、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融为一体。

让学生进入课程——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心得

郭华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综合组核心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如何让学生进入课程?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在内容组织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突出核心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表述,如核心概念、大观念、大概念、大主题等)。进入课程的这些核心概念不能是静态孤立的,而必须是广泛联系的、动态的,必须伴随着学生的主动活动而不断进阶、扩展、深化。显然,这样的内容组织是有学生的活动空间的,学生必须进入课程。当然,这样的课程研制是困难的。首先,要确定这样的核心概念;其次,要预设出概念进阶扩展所必须的学生活动。即,既要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中看到学科逻辑,又要想到学生的学习活动逻辑以及发展逻辑,难上加难。

学生进入课程,在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部分表现得最为明显。这部分有三个板块,即“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内容要求”规定了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体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及其逻辑;“学业要求”预设了学生通过学习此内容应获得的发展;“教学提示”明确指出学生应该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才能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学业要求。

那么,学生应该经历哪些活动,什么性质的活动?这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而必须把握学科,把握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把握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向。正因为学生要进入课程,才必须凸显本学科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并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将课程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如此,由于学生及其活动的进入,课程标准不再是静态的、线性的内容呈现文本,而成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当然,究竟如何给出“教学提示”,是相当困难的任务。人们大多习惯于从学科出发,来提示教师如何呈现、展示知识以及知识的线索,因此,从学生活动和发展的角度来反观概念的发展及内容组织,就变得困难。如果没有对教学实践的深度把握,就很难给出合理恰切的“教学提示”。这也提醒课程专家:课程研制绝不是孤立的课程研究,而是与教学活动密切关联的课程实践。课程内容组织也不是单纯对现成内容的组织,而是由内容到学生活动、由学生活动到内容,在课程内容与学生之间主动建立关联的、反复思虑的过程。

在学科、学生之外,教师也应成为课程研制的思考对象。即课程研制应考虑课程内容如何呈现能够更有利于教师将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活动。当然,即便课程标准做得再细致、再充分,教师的智慧和努力都是必要的。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