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贝壳网 > 资讯 > 教学研究 > 正文

解码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教育观 (一)
时间:2016-04-19 19:54:23-10

 李平:小到一个人的一生,大到人类这个命运共同体,需要关注的根本问题不外乎两个:第一,到哪里去(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怎样去(怎样成为这样的人)?高效课堂教育学,也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这样的教育。

  前面从高效课堂的误区入手,聊了对高效课堂的误解、广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复杂性和中国基础教育四个层次出现的问题。这都是高效课堂的宏大背景。接下来,我们从学校教育这个背景出发,再次给高效课堂进行定位,以使大家更好地理解高效课堂教育学。

  杜金山:好的。关于教育育人,高效课堂教育学分三个层次加以描述。最低层次,教育帮助人发展知识和能力:利用人天然具有的认知欲望和能力,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丰富人的知识体系和提高人的能力。在这个层次上,教育初步帮助受教育者解决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提升自己生存及竞争力问题。在这个层级上,人的成长还是物性的,是可检测的。

  中级层次,教育助人成为人。教育从人性的善、恶出发,主动地介入了人的生长过程,通过关注人的品行不断地进行抑恶扬善的工作,促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纯粹自我、扩大格局、提升境界。在这个层次上,人完成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实现了人的第二次“出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有智慧的人。这样的人,实现了与自身、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具备了对自身和社会的觉察、管理和合作能力。在这个层级上,人的成长已横跨了心理和精神交接部分,如果说心理层级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心理量表进行检测的话,精神层级的成长,已经进入了无相、无形的状态,完全摆脱了物性,是没办法使用手段进行检测的。

  最高层次,教育助受教者摆脱一切现实的枷锁,实现人的自由和自在。在这个层次上,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受教者从“无明”走向了“明”,追求大至无外、小至无内,宇宙即我、我即宇宙的人生格局和境界,从而摆脱了有关对“我”的一切控制,达到“明明德”“止于至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人生层级,实现转凡成圣,成就人生的自由和自在。

  李平:第一层次,转知为能;第二层次,转识成智;第三层次,转凡成圣。我们正在朝这三个层级的目标求索不止。但遗憾的是,有的学校连第一层次的目标都没能实现。

  杜金山:是。现在的一些所谓中高考、学习研究专家和学习型科技产品,其实都在做三件事,一是瞄准考试题目作文章,类似于过去的猜题或押宝,显然,这是在破坏竞争的公平性,助长投机心理。如果这种“猜题、押宝”发生在民间人士身上,还算是他们的智力投入的话,那么那些具有官方身份的专家,则是利用其官方身份所占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权力寻租,是一种对民族伤害更大、更严重的腐败行为;二是利用整个社会对教育规律的无知及家长、学生的急功近利心态,想方设法剥夺学生介入自己发展的过程,尽其所能减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行为,以为只要花钱买了什么,就可以替代主体的付出,成就什么;三是把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矮化为知识,然后让学生拼命记忆,用浅层学习代替深度学习,以为这就完成了教育的责任。然而,这样为应试而存在的所谓教育,连最低层次的教育都没有完成。

  李平: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知识本身也是能力的基础,但人类的知识不仅在进行量的积累,而且在不断地修正、否定中发展,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源头来自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遗憾的是,我们不仅把知识当作知识,把过程与方法当作知识,把科学素养变成知识,甚至把道德也变成知识灌输给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人的探索精神,怀疑和兴趣是探索精神的两大内在支柱;科学方法是探索规律和寻求真相的方法,观察、研究和思维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我们把这些全部矮化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就等于剥夺了生命体寻找食材、制作食品、吃进食物和消化食物的生存、生长和生活的全部权利和过程,相当于直接给生命体注射营养液。这哪里是教育,就是扼杀啊!

  杜金山:是啊。如果我们认可“教育即生长”这个观点,那么,高效课堂对“生长”的理解也有三个维度,即生理生长、心智生长和精神生长。三种生长看似分别与体、智、德相对应,但又不尽相同。

  李平:今天,生理成长的关键不再是饮食问题,而是健康的作息和足够的锻炼,即“三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是唯一渠道。作为山东人,我特别骄傲山东省率先规范办学行为,走在了全国前列。

  杜金山:我同意你对生理生长的理解。“三个还给”考验的是教育者的良知和各级政府的执行力。接下来,我再谈“心智生长”和“精神生长”。

  高效课堂强调“心智”,是把德、智、体中的“智”做了更具体、更精确、更深刻的解读。因为,多数国人理解的“智”是指智力、智商、思维等只关乎头脑和理性的内在成长。教育使人成为人,最终的标志是人格的形成和拓展,而人格的内在支撑是由“心”与“智”两部分构成,即理性和感性的总和。人格的形成也是通过“心”与“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实现的。所以,仅仅强调智力、智商、思维等纯理性部分,并不能成就对人格的支撑,只有理性的教育,是跛脚的教育,只有理性的教育,也无法实现深度学习和人的健康发展。高效课堂强调“心智”共同成长,不仅是人格全面成长的内在模式,也说清了成长的途径。

  为什么用精神生长替代“德”?德者,得也,人在“道”中所得,即为道德,显然,无“道”绝不能谈“德”。所以,谈“德”不谈“道”是不全面的,无“道”之“德”,就是一种“德”性枷锁,是驾驭工具和驭人之术而已,道家与儒家的分歧之一就在这里。人成长的高级阶段一定是纯粹精神性的,精神是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的。所谓人和社会的道德高度,应该就是指人和社会的精神海拔高度。

  李平:您对于德、智、体三个发展维度的全新解读,非常有利于理解三维目标,有利于我们更有力地实践和更全面地实现三维目标。真需要好好反省一下我们当下的教育,教育育人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最低层次,所有的教育人,都应该主动、自觉地向高处探索和发展。(李平系北京市房山区第二中学校长助理,杜金山系本报特聘专家、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