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2023年5月3日8版
作者|缪徐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教师培训中心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在《中国教师报》的前几篇短文中,我与青年朋友交流了习惯的养成、磨砺的意义、坚持的价值等话题,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引发的原因十分复杂,可能涉及工作的环境、压力、强度、待遇、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我认为墨守成规、机械重复、枯燥无味的工作方式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如果能让我们的教学及研究活动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那么教学和研究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富有乐趣的活动,教师的倦怠感也会随之减少或消失。
下面,仅就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写作方式的改变谈几点体会。
1. 教学理念
2021年春,我接到镇江市某区教师发展中心邀请,在一个区域教研活动中与一位年轻教师同课异构《碳酸钠的性质探究》。
如果从知识立意的角度看待这节课,课堂流程很好设计:做几个性质演示实验,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最后做几道题巩固练习。
在我看来,既然是区域教研活动,教学的立意不能低,必须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基于这种思考,我以果蔬盐洗为情境线,设计了“从定量的角度探究碳酸钠的溶解性”“从分类的角度探究碳酸钠的性质”“从微粒的角度探究碳酸钠的性质”等6个探究活动,形成了情境线、活动线、知识线、素养线四线并行的教学局面,赢得了听课教师和专家的认可,基于这堂课而写的文章发表于《化学教学》。
教学理念的改变,助推了一节优质课和一篇优质论文的产生,这是改变带来的红利。
2. 教学方式
《溶液的形成》是我的经典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该课是我参加江苏省优课评比的获奖课,相关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发表后又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即便如此,该课中某些教学活动也要升级改良。
以溶液“均一性”的教学片段为例:当年我采用的是生活体验法,让学生体验用吸管在盛有盐水、糖水、可乐的玻璃杯中不同位置吸取品尝,通过一样的咸、一样的甜、一样的爽体会溶液中溶质的均匀分散。
如今,各种先进仪器进入学校实验室,实证推理成为实验教学中重要的推理形式,如果还用生活体验法去完成溶液“均一性”的教学,显然已经过时。
此时,我们可以用密度计在溶液的不同部位测其密度,通过密度值的显示,证明溶液的均一性;也可以通过电导率传感器测食盐水的电导率,通过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图像证明溶液的均一性。
经典课中的教学方式要升级,常态课中的教学方式更要改变。
近年来,我对常态课的改变底线是:与上学年的教学相比,每一节课至少要有两处发生改变。
课后,我及时将这些改变记录下来作为下学年课堂教学改变的依照,也可以作为教学论文写作的一手资料。
3. 写作方式
尽管教育写作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写作毕竟是一件费脑枯燥的事,因此,正在写作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各位青年朋友也要追求写作的改变。
写作的改变可以是立意的改变——有关教师专业成长,我写过《我的三次超越》《亦师亦友亦舞台》《在失败中前行》《我的第四次超越》等四篇文章,这四篇文章的立意分别是“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期刊和读者一起成长”“失败是成功之母”“特级教师自觉延缓衰退就是一种超越”。因为每一次写作的立意不一样,写作就有了乐趣。
写作的改变也可以是文体的改变——在一次教师专业发展推进会上,我作为导师代表作了10分钟发言。会后,我觉得这篇稿子的语言比较凝练,可以改成一篇卷首语。经过修改、完善,我写作生涯中第一篇卷首语诞生了,第二天这篇文章即被一家省级期刊选中。一篇讲话稿变成一篇卷首语,实现了自我突破,这样不是很有意义吗?
写作的改变还可以是文章结构的改变——教学案例的写作,总是写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的教案体,几篇案例写下来难免心生单调和无聊,如果能改一改写作的结构,结果就不一样了:可以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写成教材教法分析;可以将教学过程绘成教学流程图;可以压缩过程性描述、加大反思的篇幅;可以变案例的一课一写为几课一写等。
与不变相比,改变能产生乐趣消除枯燥,改变能激发创新消除守旧,改变能催生灵气消除呆板,改变能催人前行消除倦怠。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在改变中一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