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贝壳网 > 资讯 > > 正文

“高考2018·赢在冲刺”长沙市一中地理高级教师江新平谈备考
时间:2018-05-15 10:02:57-772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4日 14:37 作者:谭理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编者按:2018年高考近在咫尺,正是厉兵秣马时。在冲刺高考的关键时间,湖南教育新闻网特策划“高考2018·赢在冲刺”名师谈备考报道活动。将邀请省内教育教研名师、执教高三多年的一线教育“大咖”等权威解读。今天,邀请的是长沙市一中江新平老师。

  江新平,男,198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同年分配至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任教中学地理,中学高级教师。1994年至2016年长期担任长沙市一中地理教研组组长,多次担任高三文科综合备课组组长和高三地理备课组组长。曾出任湖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沙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法人代表,长沙市地理名师工作室指导老师,长沙市人大代表,现任民盟长沙市一中支部主委。

  在湖南省中学地理教育界有一定声望,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初中生》等教育杂志发表文章二十余篇;主编《名师导学》等高考复习资料和其他中学地理教辅资料数十部;参与编写《直击新课程》等专著。长期担任长沙市一中高三地理教学(2001年开始文科综合模式高考以来,18年中有14年担任高三文科班地理教学),高考成绩突出。

  担任长沙市一中地理教研组组长期间,培养了一批优秀地理教师,多次评为长沙市和学校优秀教研组;担任长沙市地理学会主要负责人期间,组织了很多有益的地理教育教学活动;经常担任湖南师大地理教师国培班、短训班培训教师;经常担任湘教版教材培训教师及长沙市教育学院培训教师;曾多次赴新疆、甘肃、云南、贵州、山东、广东、广西、黑龙江、江西、内蒙古、陕西、福建、湖北及湖南省省内各地开展地理高考教学讲座。

  问题1 您好,最后20天地理科目如何复习才更有成效?

  虽然时间已经非常短暂,但地理分数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多数考生应该在时间分配上侧重于文科综合

  地理科目而言,可以做的事情主要有:

  一是把最近几年的文科综合一、二、三卷再做几遍。高三复习期间,我一般要求我的学生高考题要做五、六遍,一些综合题答案要非常熟悉,甚至背诵。考生参加高考,不做或者少做高考题,后果不堪设想。而作为一名高三老师,应该而且必须吃透近几年的每一道高考题,这样对学生的高考复习才有针对性,才能使学生学得好也考得好。

  二是把地图册多翻一翻。重点的、核心的地图在自然地理,加起来最重要的地图不过20来张,如世界气候图,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世界地形图,中国和世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六大板块图,世界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中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世界一月、七月气压、风向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地质循环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生物循环示意图,锋面天气图等。各种等值线图和统计图的判读要花时间落实。

  三是把主干知识特别是一些高频考点(常考点),进行归纳整理,最好把知识网络化、提纲化。二轮复习就是把书读薄,最后达到看到教材、复习书的目录,就知道主要内容。对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要查漏补缺。

  当然也可以做一些老师选择的水平较高的模拟题,或者翻看一下一轮复习的笔记、错题本。做的题目由老师点评一下、面批一下效果更好,有些模拟试卷可以要求老师做一下试卷分析,看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问题2 如何把握近年来高考命题特点、难度变化?

  湖南省高考从2001年开始实施文科综合模式以来,一直采用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文科综合试题。

  近年来题型结构已经固化:2017年有11道选择题,为题组形式,共四个题组,44分。综合题有两道学科内的综合题,共46分,一道是中国地理区域,一道是世界地理区域,一道侧重于产业分析,一道侧重于自然地理要素分析。选做题为二选一,选修模块为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各10分。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大多受到好评,意味着今后的地理试题任然保持稳定,题型不会有变化,命题的方向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另外,命题组成成员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湖南省采用新课标I卷,2017年的地理试题非常新颖,命题人员可以说是挖空心思。从材料的选取和设问的角度来看不可能找到原题,这也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

  高考题主要是满足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如果对中学地理教学有良好的导向,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地理能力与素养,就更加完美。

  命题特点我总结为五个方面:

  一是知识覆盖面小,一些主干知识经常出现在高考题中,如必修二主要是考区位分析、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可持续发展,偶尔出现人口和城市的图表分析。

  二是能力覆盖面大,包括地理的学科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两个方面。地理学科能力有地理事实的识记、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原理的应用、地理图像的判读、区域特征的掌握、地理信息的提取、地理规律的总结、地理事物的概括、地理资料的分析、地理现象的描述。

  三是图形变换,除了一组纯文字的人文地理选择题,其他题目都需要读图,图像不会是教材或者地图册原图。

  四是过程展现,答题时需要展现地理过程,如2015年和2016年的“环境保护”选做题,把过程表述清楚就可以的高分。展现过程时不能漏掉中间环节,就行做数学题每个步骤都有分,所以想到什么就要写什么,把思维过程也要展现出来。

  五是热点隐藏,不像政治试题与热点尤其是时政热点密切联系,地理考查的是长期性的热点。

  难度来看,2015年全省地理平均分创新低,为50.04分,结果2016年地理平均分达58.27分,难度明显下降。2017年全省平均分再创新低,为47.41分,所以在此我斗胆预测:2018年与2017年相比,地理高考试题难度,特别是选择题难度会有明显降低。

  问题3文科综合能力要求有哪些?

  高考的综合能力测试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即审题的能力,即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从题干、图像、数据、表格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信息有显性信息、隐性信息、还有干扰信息。

  有两个层面:◆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地理学科的试题信息除文字信息外,还经常通过图像和数据来呈现,大多数文科学生来说对于数据和图像往往是带有恐惧心理的,因为这一部分学的不扎实,基础比较薄弱,简单的计算都令文科学生生畏,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要加强。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强的考生,及格不成问题。

  第二是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即调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思维灵活,看到题目就要知道用那一块的知识的解答题目,要有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能力。也有两个层面:◆能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能够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完成地理计算,进行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等。

  第三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即组织语言的能力,考察学生文字表达的能力。有两个层面:◆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有些考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语言表达成问题,有的不会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和地理专有名词,失分依然非常严重。表述规范化,条理性强是可以做到的。

  第四是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即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它的两个层面是◆能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提措施和对策要大胆,只要有一点点道理就可以得分。自然地理原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结合的试题,失分非常严重,因为考生实际生活经验不足。

  问题4 如何把握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方向?

  题目我们无法猜测,但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和方向,我们可以把握。它考察的是能力,特别是我们地理的学科能力和学科思维。另外开放性比较强,特别是在学科内综合题里每年都有专门的开放性的设问。

  区域地理往往选择一个小的区域,采用大比例尺图,尤其是生态脆弱区。所以我们还要继续特别关注干旱半干旱(热带沙漠、温带沙漠地区)、高寒(青藏高原等高山高原地区)和较高纬度等这些生态脆弱的区域。生态脆弱即生物物种少,生物生产小,食物链单调,没有形成复杂的食物网,生态平衡容易破坏,一旦破坏不容易恢复。这样的地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

  我们要关注一些不太符合一般地理规律的特殊地理现象,因为中等偏易的地理试题一般考查一般规律、普遍性、共性、大尺度、地带性的东西;中等偏难的地理试题更多考查特殊规律、特殊性、个性、小尺度、非地带性的东西。以下面两道高考试题为例:2008年全国文综I卷第39题问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为什么水资源丰富, 2011年新课标文科综合I卷第36题问新加坡水资源贫乏的原因,这两道高考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们同学们心目中,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水资源应该丰富,但是题目的设问却是该国(新加坡)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中亚、新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水资源应该贫乏。但是题目的设问却是两地(土尔扈特汗国、伊犁河谷 )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地理事物纷繁复杂,“特例”不胜枚举。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C,但高考更多的是考查“逆温现象”。我国和世界大部分地区夏季多雨,高考则钟情于冬雨型的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但高考更多的是考查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几内亚湾沿岸、中美洲等地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及成因,以及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向阳坡雪线要高些,珠穆朗玛峰南坡的雪线比北坡要低,也属于特殊情况。向斜和背斜构造与地形的关系一般规律是“向斜成谷,背斜成山”,但高考更多的是考查“地形倒置”。正常年份是365天,而“闰年”有366天,如2016年为闰年的2月份有29天,在考查时间计算时,要注意这一细节。我国大部分河流为夏汛,东北河流的春汛、黄河等河流的凌汛等自然就成为考查重点。洋流的流向是常年稳定的,但是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流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也是特例,属于高频考点,应该重视。秘鲁渔场的成因区别于其他三大渔场,秘鲁寒流也就成为高频考点。思维的特殊性也成为高考的重点,如:地球公转一月初位于近日点、七月初位于远日点。因为一些考生认为一月冷,在远日点,七月热在近日点。

  地理高考重点考察两个过程,一是地理过程,指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强调的是主干知识;二是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强调的是核心能力。二者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等。逆向思维能力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相反的一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很多老师上课会问到这样的问题:1.假如中国地势东高西低,会产生什么影响?2. 如果没有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将没有那些气候类型? 3.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西欧分布广而在南北美洲、大洋洲分布范围狭小?4.亚马孙河、雅鲁藏布江、叶尼塞河等河流航运价值不高,原因何在?5.澳大利亚东北部海运不如东南部发达,为什么?

  逆向思维典型的高考试题有2008年全国文综I卷第36题指出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我们平时的思路都是某某河流形成三角洲的原因。2014新课标文科综合Ⅱ卷第37题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我们平时的思路都是某地某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这里是环境优良(没有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比较强调演绎思维,擅长分析的方法,做归纳思维的题目较少,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如2014新课标文科综合Ⅱ卷第37题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就需要把前面三问的答案归纳起来作答。有一些题目给了文字材料,需要我们提取有效信息,但不是照抄文字,而是需要归纳总结。就像我们参加一个会议,有水平的领导,总是能够很快的总结各位发言人的发言要点一样。语文课上老师也会要求大家对课文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问题5 不同地理内容的复习方法

  地理复习内容主要是四大模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选修模块。

  区域地理要求考生多看地图,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面,记住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特点,帮助我们“知地”, 区域地理识记内容较多,但考试时会把一些基本的信息提供给考生,所以掌握区域地理复习方法最为重要,包括位置、范围的分析与描述,自然特征分析与描述(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生物土壤特征等)方法,人文特征分析与描述(居民、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最后是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即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做到可持续发展。

  自然地理则要求我们“懂理”,理解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自然地理号称是“文科中的理科”,又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难点,分值往往占到一半以上。难怪有人说:文科生能否考上大学看数学,能否考上重点大学看地理,关键是自然地理。自然地理的复习,我们可以采用了以下8条策略:

  一是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要把握地理的思维方法,并联系实际运用这些原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规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经纬度的变化规律、等值线的规律等。原理如大气的热力作用、全球的热量平衡、风的形成、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等。

  二是要善于利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结论。自然地理综合性强,很多地方联系到其他学科的知识,但研究的方向又是不同的。如“地球自转偏向力”的问题,物理学研究的是力的形成,是大学教材的内容。在地理课中,重点是理解:水平运动的物体怎么样发生偏向,即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以及地球自转偏向力对洋流、河流、气流和人类活动(炮弹发射)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我们只要求学生运用,公式的推导和来源,也不强求学生掌握。风向的判断,能够根据物理学的原理,进行受力分析得出结论最好,如果直接应用结论“北半球气旋逆时针辐合、反气旋顺时针辐散”也行。

  三是要理清逻辑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如时间计算问题,要有“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世界时”的逻辑线索;地球公转问题,要有“黄赤交角和地轴的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太阳直射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逻辑线索。

  四是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不要回避一点,记忆力也是很重要的能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一些记忆力强的人。在当前不少学生鄙视记忆的情况下,强调记忆很有必要。学习地理记忆是基础,但自然地理更多的是要求理解记忆,实在不理解的也可以先记下来,慢慢去领悟。如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问题,可先把“夏半年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冬半年东南升起、西南落下,春分日、秋分日正东升起、正西落下”记下来,也许有一天突然“茅塞顿开”。

  五是适当做题,熟能生巧。这一点与理科学习方法相似,人文地理要多看教材,区域地理要多看地图,也就是说,不同的模块,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有时拿到一张试卷后,我还和学生课堂上一起做题,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由于没有准备,加上自然地理题千变万化,有时解题也难免走弯路,偶尔甚至会做错,有些老师会觉得很尴尬,我的观点是只要学生受益,自己的面子是小事。

  六是落实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和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即:某一地理事物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落脚点是“评价”。如:地球形状、大小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洋流的地理意义;大气环流的作用;水循环的作用等。由于地理教材编写的一条主线就是“人地关系”,因此把握地理事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

  某一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落脚点是“联系”。如:地形与气候的相互影响;土壤的影响因素(与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人类活动)等。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地理事物纷繁复杂,相互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知道了结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结果。

  七是把握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水循环、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生物循环、土壤的形成、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等地理事物时空变化。这些内容分属于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地球运动能否引起大气运动、水体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去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让学生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八是突出主干知识、核心能力、突破难点。核心能力中,我特别强调的是图像、数据、文字材料的转换能力,因为地理教材就是由图像、数据、文字材料这三部分内容组成的。将三者进行转换,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气候类型问题是自然地理中的一个难点,涉及13种气候类型的名称、特点、成因、分布,分布中还有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和特殊分布区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气候类型判读,而我突破这一难点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分散难点,即分类型、分大洲处理。

  人文地理我们要求考生将提纲性的知识条理化,特别注意教材黑体字部分,要会灵活运用,从高三复习的角度来看。人文地理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不大。

  我们要重视选修模块,旅游地理、环境保护两个选修模块,考试的时候二选一的形式,有的学校只复习旅游地理,以为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其实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除了选做题的环境保护,近几年环境保护也经常在两个学科内综合题中出现。所以我们不仅要复习旅游地理,还要特别重视环境保护。

  问题6 从地理的视角看问题,培养地理学科思维

  地理视角包括时间视角、空间视角、运动变化的视角、比较的视角、联系的视角等。总体来说地理主要研究空间问题。

  什么是地理?地理科学是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研究各要素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最大特点是整体性和区域性。

  培养地理洞察力,地理感悟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意识。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的问题,是地理考察的长期热点。

  二是因地制宜的观念。这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的,如果中国与美国一样,湖南和湖北一样,可以照搬其他地方发展的经验,也就没有地理科学存在的必要了。

  三是批判性思维。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看出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提出解决的办法。

  四是要有典型性和过渡性思维。如一些地理界线,并不是几何上的线条,而是一个过渡地带,如秦岭-淮河一线,秦岭宽的地方400多千米,狭窄一点的地方200多千米。地理环境很多地方都有过渡性。

  问题7地理核心素养如何在高考试题中体现?

  地理素养是指学生对地理的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方法、视角、观念等掌握的多少、熟练程度,以及运用其描述、比较地理事物和现象,阐释地理联系和影响,论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敏感度、科学逻辑性和思维逻辑性。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区域认知。个体出于实践和发展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区域进行认识。个体通过分析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促进区域的发展。因此,认识和理解区域、评价和规划区域、促进区域的交流和发展是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体现个体存在价值的基本认知需要。

  对于区域认知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从空间角度分析区位条件,概括地域分异的规律。②知道区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能够运用区域与联系观点分析区域间联系的内容与方式。③了解区域是变化、发展的,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价。④具有对区域、国家的认同感和一定的全球视野。

  区域认知要把握空间尺度,不同尺度地理规律不同,如我国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像西北内陆递减,但福建省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武夷山区递增。

  二是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多变,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而且地理事物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统一,也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和发展。

  综合思维能力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知道地理问题的产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也要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分要素或局部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②能够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③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对该区域地理特征形式的影响并做出简要的地方性解释。

  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一二三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避免因为某个方面没有涉及而大量失分。

  三是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也包括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讨论、绘制地图、地理实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表现。学生具备地理实践能力,有助于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锻炼环境适应能力、培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团结协作等品质。

  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达到以下目标:①在野外环境中,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地理工具(地图、罗盘、GPS等)确定方位,描述当地环境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②能够运用地理知识保护自己,防避自然灾害。③能够自主设计地理实验方案,完成实验观测、数据记录,概括、推导、解释地理问题。④在社会生活中,能关注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并分析原因。具有合作交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是人地观念。人地关系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教育最核心的观点。人地观念直接反映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观念和导向。在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地观念的培养,最重要的几个方面是:①能够正确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②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③能够理解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