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如何使用贝壳网教学资源

当前位置:贝壳网 > 资讯 > > 正文

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努力开创课程教材建设新局面
时间:2018-04-02 14:27:42-745

来源:校长派公众号

640.jpg

精彩导读

2017年,是教材局这个新司局呈现出新气象的一年。2018年,教材局的职责将更重,任务也将更艰巨。

“教材的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日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是一件关系到树“人”立“魂”的大事,提高教材质量,不能光凭经验,还要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坚持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那么,2018年教材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如何落实?教材质量如何提高?这篇文章厘清了很多重大问题,相信广大校长和教师都将受益匪浅。

2017年是不折不扣的课程教材建设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育部教材局成立;历时5年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工作告一段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于去年底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

在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看来,教材局这个新司局2017年的工作呈现出新气象——队伍壮大了、力量增强了,同时也意味着职责更重、任务更艰巨了。

谈及教材建设,郑富芝认为,教材的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反馈来看,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在全国各地使用的认可度、认同度比较高。而改进的力量来自于中央的有力领导,教育部党组的认真落实,专家教师的辛勤努力。只有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才能编出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既能在理论、科学上站得住脚,又能在实践上适合大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是另一个焦点。这次课标修订实现了新突破,不仅完善了学业质量标准体系,实现了与新高考的有效衔接、无缝对接,而且每个学科都提炼出了学科核心素养。郑富芝认为,这是一大突破。核心素养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和细化。对核心素养的概括,除了大家熟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外,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时,又丰富了内涵:正确的价值观。把人的“魂”树立起来关键是正确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发展素质教育。“发展什么?发展的是素质。素质到底指什么?在新时代,我们把它细化为核心素养”。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具体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郑富芝总结道。

1、课程教材建设的新面貌、新力量、新突破

问:您好!非常高兴您今年继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去年3月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育部教材局,随之而来有一系列机构变化,也伴随着工作职能上的变化。您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要专门成立教材局?教材局的工作职能具体涉及哪些?

郑富芝:教育部教材局是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成立的。中办发〔2016〕66号文件明确提出教育部要设立教材局,承担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教材局的主要职能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管统筹、管重点、管协调。

“管统筹”就是把教育部各相关司局有关教材的工作统筹起来。中小学教材原来是基础教育二司管理,职业学校教材原来是职成司管理,高校教材原来是高教司、社科司等几个司局管理。教材局成立之后,负责各司局教材管理职能的统筹。

因为大中小学教材数量大、品种多,教材局成立之后也不可能大包大揽,所谓“管重点”就是侧重于意识形态属性比较强的教材管理。当然,对中小学来说是全管,其他主要是管理与意识形态关系比较密切的教材,比如“高校马工程教材”,中职的三科教材:品德、语文和历史。

“管协调”主要是中央有关部门、中央和地方、教育部内部的协调。大中小学的教材建设涉及中央部委、地方、教材局以及其他司局的工作统筹。所以,要把各方面沟通协调工作做好。

问:2017年是不折不扣的课程教材建设年,您怎样评价教材局一年来的工作?

郑富芝:2017年教材局这个新司局的新气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新机构、新力量。教材局是个新机构,增加了新力量,教材建设的队伍比过去壮大了许多,规模变大了,力量增强了。

二是新职责、新谋划。教材局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那么怎样完成这些职责呢?首先必须要有新的规划,要有顶层设计,因此我们启动研制《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除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还根据分类管理的思路和原则研究制定四个教材管理办法,分别是《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引进教材管理办法》。

三是新课标、新突破。经过四年的努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去年底已经审议通过、正式颁布。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最大的突破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学科核心素养的突破,对高中阶段的每个学科都提炼出学科核心素养,有的专家说这可能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

它意味着,学习的重点是核心素养,而非简简单单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升华为素养。20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独立、独特的核心素养,这是一大突破。

第二,对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体系进行了完善。对每个学科教育教学到底学到什么程度进行了分层、分类,设计制定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

第三,实现了与新高考的有效衔接、无缝对接。这里传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高考改革是“牛鼻子”,是“指挥棒”,牵一发而动全身,怎么能够让高考改革落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高中教育与新高考在育人理念上保持高度一致,制度上紧密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家长、社会放心。

同时,在课程的选择性和招生、录取的多元性等问题上,我们都从课程的角度进行了制度设计和安排。

四是新教材、新面貌。从去年9月1日开始,义务教育统编三科教材在全国各地起始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国家花了四年时间,聚集了全国一流专家,特别是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之后,有了更严格的审查和把关,教材在政治方向、价值导向、科学性等方面进一步强化。

从目前反馈的情况看,认可度、认同度比较高。专家们专门去18个省份进行回访,深入课堂听课、开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收到了许多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反馈。谁用就听谁的,真正有发言权的是使用教材的学生和教师。我们就是要听他们的意见,除了开座谈会,问学生、问教师,还去问家长,孩子把课本带回家之后,家长会对新旧教材做比较。教材的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90%的学生和教师能认同很不容易,怎么让剩下10%的人满意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讲,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反响是不错的。

2017年,高校马工程教材使用力度也非常大,覆盖率和使用率上升很快,也呈现了新的面貌。

2、提高教材质量,必须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

问:2017年教材局这个新司局的工作呈现出新的气象,2018年是国家教材委员会与教材局成立的第二年,任重道远。那么,今年教材局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郑富芝:今年教材局的工作要努力开拓新局面,我想应该从四个方面去实现:

首先要有新的蓝图。2017年我们重点起草了“五年规划”。2018年就要颁布和实施五年规划,举全局之力把五年规划的蓝图描绘好,然后抓落实。

其次要有新的秩序。教材建设要有新的、良好的秩序。秩序包括两方面:一是管理上有新规则,四个“管理办法”要颁布实施,大中小学的教材运行、管理按照新规定的办法来做,形成良好的秩序。二是工作上有新方法。这要求我们要善于学习,同时要学会借力,教材建设面宽量大,仅靠教材局一家的力量是不够的。课程教材研究所已经成立了,这个新机构为课程教材建设提供了新力量。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教材局和课程研究所,这是一个系统化的队伍建设。还要讲究工作策略,教材的社会关注度高,媒体关注度更高,因此教材推进工作既要力度大,同时一定要平稳。考虑到教材建设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延续性,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稳中求进,既要改革、创新,又要保证平稳,教材的建设经不起折腾。

再次要营造新的氛围。要有积极的课程教材研究氛围,课程教材建设要有一个好的工作基础,我们长期研究的基础远远不够,非常薄弱。要建立课程教材研究课程基地,专门对课程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同时要设立重大课题,集全国之力破解课程教材研究中的重大问题。我们编出来的教材要高水平、有特色,既要在理论、科学上站得住脚,又要在实践上能够适合大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这需要浓厚的研究氛围,不是小事,而是全国教育系统的大事。

最后,工作要有新的状态。要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们的教材工作。思想一定要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要求上,服从大局、服务大局。

教材建设工作要有新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干实事。在工作作风上,要重在落实,多听意见,多解决问题。因为教材涉及面广,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一线,了解一线教学、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的需求——不是坐在屋子里编教材、写教材,而是到一线去听东、中、西部,城市乡村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类型师生对教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教材工作要能够听进不同的意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虚心接受,有错就改,有误解就赶快澄清。中国这么大,有一点误解也正常,要有耐心去解释、澄清。我们要放下身段、沉下心,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去做,抱着谦虚诚恳、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铁需要自身硬,关键是把教材本身编好,2018年教材建设一定可以开创良好的工作局面。

问:您刚才提到一个问题——教材编写的基础性研究,我们觉得非常重要。国家的教材,除了国家事权、意识形态上的要求,科学性也很重要,教材的编写水平会对许多人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素质教育要落实到教材中,涉及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郑富芝: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想提高教材质量,必须进行系统、深入、细致的基础研究,不能光凭经验,要坚持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第一,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不同学科的教材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如何转化为6岁、12岁、15岁孩子的教材?这个必须要研究清楚,研究如何具体转化?年龄段不一样,接受能力不一样;学科不一样,性质特点也不一样。融入教材,不能是两张皮,要有效融合,这都是大课题,必须进行基础研究。

第二,到底学什么内容?怎么精选内容?5000年的中华文化,科学,技术,什么是最重要的?必须进行精选,在精选内容上要下功夫。唐诗宋词学什么?比例多大?国外的内容占多大比例?必须有科学论证。

第三,具体内容定了之后,怎样学才更有价值?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是非常薄弱的,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

3、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具体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问:我们看到,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中,设计了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系,核心素养通过课程标准来落实。我们也看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了发展素质教育,陈宝生部长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里提到了大力发展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具体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

郑富芝: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必须要具体化和细化。党的教育方针是宏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明确了全面的范围,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缺一不可,并且有一个优先顺序,德育为先。但是什么叫全面?如何才能做到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细化和具体化。研究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德育为先,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个“德”到底指的是什么?这里要说清楚;智、体、美的发展,其内涵是什么,也要把它们说清楚。

对中国学生来说,“德”首先是国家认同、理想信念。具体讲,最重要的就是爱党爱国爱人民,具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条应放在第一位。

问:那么,素质教育如何具体化?

郑富芝:素质教育是个大的概念,针对的是应试教育,针对考什么就去学什么的现象。教育要为人的一生发展做准备和奠基,因此素质很重要。但素质教育也需要具体化和细化。素质到底指哪些素质?一个人一生中需要具备的素质太多了,那么新时代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最重要的素质又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要具体明确的。

在普通高中课标修订时,我们把它概括为三大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把人的“魂”树立起来的关键是正确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第二个是必备品格,做人做事的行为规则,成为好公民。第三个就是关键能力。信息化、全球化社会,最重要的能力到底是什么?这个也需要明确回答。

至于核心素养的具体条目,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但这一步终归要迈出去。这也是核心素养首先以课题名义发布的原因。先把这个三年研究成果发布出去,供大家讨论、完善,逐步形成共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现在来看,大家都认同核心素养大的方面,下一步需要更好地完善。

我们的事业要发展、创新,我想,只要方向正确,就要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什么东西百分之百、全部成熟了再做,搞不好就容易过时。发展要有前瞻性和引导性,是需要定力的。

问:确实如此。我们看到,核心素养的理念在基层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素质教育到底往哪些方面发展,如何具体化,这大概也是这些年探索核心素养的意义所在。

郑富芝:说得对,我们有时不缺乏口号和理念,缺少的是落地,缺少能转化成便于操作、能见效的东西。

核心素养既是一个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可能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比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素养。素养有很多,人一生学习和接受的东西毕竟有限,必须提炼出最重要、最核心的素养。

为什么说也是教育实践呢?这个教育理念和思想要解决几个基本问题: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这三个问题必须要完整、系统回答。过去我们也强调,但没有系统化。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系统化问题,这三个问题要同时解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整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本质问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具体讲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落在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中。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理念,只有转化到实践层面才能够落地。如果不进行系统化设计,形成一个科学体系,很多问题还是不能真正解决。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34号     Copyright 2017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教育出版社分公司 湘ICP备15003799号-1